关于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通知

 

各本科高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现就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做好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推荐工作有关事项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各校要充分认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大讨论,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要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见附件2),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已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已认定403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目标:计划到2021年建设完成15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完成500门左右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已认定31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0门左右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含共享计划线下课程)、650门左右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门左右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已认定8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0门左右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同时,注重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继续实施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建设300门左右省级育人共享计划课程(已立项181门课程)。

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

课程建设要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即: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突出本校学科专业优势,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多样化。引导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导向

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鼓励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名课、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五、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

在完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推荐申报工作,具体认定办法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的附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

教育部在先期开展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的基础上,从2019年开始,开展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认定推荐。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附件3),认真做好2019年我省三类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推荐:

(一)推荐数量

2019—2021年,教育部确定我省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年计划推荐总额为482门(南昌大学作为部省合建高校另外分配推荐名额为68门,不占分配总名额),推荐总额分三年使用,每年申报课程数量可在规定的年度上限内统筹调配,2019年度各单位推荐数量最高不超过三年推荐总额的20%,我省2019年推荐总额为96门(不含南昌大学),各高校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名额分配情况见附件。

(二)推荐要求

从2019年起,教育部对国家级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候选课程所涉及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主要成员进行课程数量限定,每人每年限一门课程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已作为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候选课程的,其课程负责人及团队主要成员不再参加此次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类课程的推荐

(三)填报要求

请各高校按照文件要求与分配推荐名额,于2019年12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登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网(网址:www.chinaooc.cn,以下简称“工作网”),登录账号和密码另行告知,按照系统提示要求填写申报材料,并完成报送信息的在线审核和提交工作。

(四)纸质材料报送

各高校完成网上申报、推荐后,须通过“工作网”打印具有防伪标识的申报书(教高厅函〔2019〕44号文件中的附件2),与支撑材料一起按每门课程分别装订成册,加盖学校公章,每份材料一式三份,于2020年1月3日前寄送至省教育厅高教处2112室(纸质稿只接受EMS方式寄送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邮编:330038。联系人:王爱星,电话:0791-86765175,邮箱:1061931277@qq.com。

“工作网”课程信息填报联系人:周明(江西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办公室),电话:0791-83968197,手机:13767001925,电子邮箱:jxmooc@ncu.edu.cn

 

附件:1.江西省高校申报三类国家一流课程推荐名额分配表(2019年度)

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

 

 

 

 

江西省教育厅

2019年12月4日

(此文件主动公开)


附件1

 

江西省高校申报三类国家一流课程推荐名额分配表

(2019年度)

 

序号

学校

分配名额(总计96门)

1

南昌大学

部省合建高校单独分配(14)

2

江西师范大学

8

3

江西农业大学

3

4

江西财经大学

10

5

华东交通大学

9

6

东华理工大学

5

7

江西理工大学

5

8

南昌航空大学

4

9

井冈山大学

2

1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

11

江西中医药大学

7

12

景德镇陶瓷大学

2

13

赣南师范大学

3

14

赣南医学院

2

15

宜春学院

2

16

上饶师范学院

1

17

九江学院

2

18

南昌工程学院

2

19

江西科技学院

1

20

南昌理工学院

1

21

江西警察学院

1

22

新余学院

1

23

江西服装学院

2

24

南昌工学院

1

25

南昌师范学院

2

26

萍乡学院

1

27

景德镇学院

1

28

江西工程学院

1

29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1

30

豫章师范学院

1

31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1

32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1

33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

34

江西农业大学昌商学院

1

35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1

36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1

37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1

38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1

39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1

4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1

41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1

42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学院

1

43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1


总数

96

 

 

注:推荐名额是根据各校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计划立项课程数量,以及结合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各有关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按比例分配,兼顾平衡、统筹分配而定。